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
 

中风病补气活血取效

来源: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次数:1146 发布时间:2022/7/8 10:02:37

患者姓名:韦先念   性别:女        年龄:56     民族:壮族

婚姻状况:已婚     职业:退休      就诊日期:2019-8-22

 

主诉:右侧肢体乏力2月余

现病史:患者家属诉于201982日早8时许,发现患者右侧肢体不能活动,呼之不应,但可睁眼,左侧肢体可活动,不能言语,可理解家属讲话,伴口角流涎、饮水呛咳、吞咽困难,无意识障碍,无肢体抽搐、口吐白沫,无大小便失禁,无恶心、呕吐,无畏寒发热等不适。患者家属立即送入我院急诊科诊治,头颅CT提示:1.两侧小脑半球、枕叶及左侧顶叶多发脑梗塞;2.左侧丘脑及两侧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塞。经予降压、抗血小板聚集、脱水、营养神经、吸氧等治疗后,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变,收入神经内科进一步治疗。颅脑MRI提示:两侧小脑半球、桥脑、两侧枕叶、左侧丘脑、左侧额、颞、顶叶多发脑梗死(左侧大脑半球病灶为新发);脑萎缩、轻度脑白质脱髓鞘样改变。予脱水降颅压、抗血小板聚集、抗凝、营养神经、清除氧自由基、调脂、稳定斑块、抑酸护胃等对症治疗。之后患者出现呼吸急促,进行改变体位、雾化平喘、抗感染积极抢救后病情逐渐好转,但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,大流量吸氧状态下仍提示呼吸衰竭,胸部CT平扫提示:1.左肺下叶炎症;2.少量心包积液。予吸氧、监测生命征、抗感染、脱水降颅压、改善循环、抑酸护胃、降血压、降血糖、抗血小板聚集、降脂等治疗后病情平稳,行气管切开,继续积极抗感染、脑保护等对症治疗,病情好转,肺炎基本控制,但仍有四肢肢体乏力,转入住我科进一步康复治疗。入院中医症见:患者肢体活动障碍,半身不遂,饮水呛咳,口角流涎,不能言语,咳嗽咳痰,痰多色白,面色晦暗,汗出较多,大便溏烂,排尿困难。舌质暗淡,苔薄白,脉细细。

既往史:有脑梗死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病史,否认冠心病史

过敏史:否认药物过敏史。

体格检查:T36.8℃,P79/分,R21/分,BP105/77mmHg。神志清楚,慢性面容,双瞳对称等大,对光反应迟钝,口角流涎,留置有胃管、气管套管、尿管,皮肤巩膜无黄染,全身淋巴结未扪及肿大。颈静脉正常。胸廓对称无畸形,无隆起或凹陷,胸壁无压痛,呼吸节律规整,双肺叩诊呈清音,呼吸音粗,闻及少量湿啰音,未闻及胸膜摩擦音。心界不大,心率84/分,律齐,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。腹部外形正常,全腹柔软,无压痛及反跳痛,腹部未触及包块,肝脾肋下未触及。双下肢无水肿。左上肢、右下肢肌张力正常,左下肢肌张力高,右上肢肌张力减低。右上肢肌力0级、下肢肌力3级,左上肢肌力4+级,下肢肌力3级。神经生理反射存在,病理征未引出。

辅助检查:胸部及颅脑CT平扫提示:1.两肺下叶炎症;2.心包少量积液;3.两侧胸膜腔新发少量积液;4.两侧小脑半球、桥脑、两侧枕叶、左侧丘脑、左侧额、颞、顶叶多发脑梗死。

中医诊断:中风病-恢复期

证候诊断:气虚血瘀

西医诊断:1.多发性脑梗死

          2.肺炎

          3.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组

          4.2型糖尿病

    法:补气活血,扶正祛邪

    方:黄芪50g    当归10g    赤芍15g    地龙10g    川芎10g

红花10g    桃仁10g    菖蒲10g    远志10g    牛膝15g

半夏10g    陈皮10g    茯苓15g    薏苡仁30g 

7副,日一副,早晚分服。

复诊:在配合针灸推拿、理疗、中药熏洗等特色治疗基础上,肢体患者肢体活动较前增多,肌力有所改善,咳嗽咳痰减少,仍口角流涎、饮水呛咳、排尿困难,舌质暗淡,苔薄白,脉细。守上方加益智仁温肾固涩继续治疗。

心得体会:患者年老体衰,久病致气血阴阳亏虚,气虚不能运血,气血瘀阻,形成气血瘀滞之证。脉络痹阻,而致肢体废不能用,故见半身不遂,肢软无力,饮水呛咳,舌暗淡,脉细涩无力,为气虚血瘀之象。治以补气,活血,通络为主,方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。本方重用黄芪,补益元气,意在气旺则血行,瘀去络通,为君药。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,用为臣药。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;地龙通经活络,力专善走,周行全身,以行药力;牛膝补肾活血、强筋壮骨,亦为佐药。夹有痰者,加菖蒲、远志祛痰利窍,半夏燥湿化痰,陈皮行气化痰,薏苡仁、茯苓健脾化痰,使痰瘀之邪一同祛除。全方合用,扶正祛邪并重。